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熊姓的来历转载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20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0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5:2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熊姓的来历

熊姓出自黄帝,而黄帝又是伏羲的后裔。依据众多史料我们可知,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黄帝后裔楚国的历代君王也均以“熊”为姓,这个家族是以“熊”为崇拜物的氏族。我们知道,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占现在我国百家姓的一大半,熊姓亦是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的社会在经济与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几乎丢失殆尽。以致于现如今就连我们熊姓族人对自己姓氏的来历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因此,让我们依据历史古籍以及现代的一些考古发现来再现一下熊姓是如何产生的,以此来弥补我们自己造成的遗憾吧!
  在出土的秦国石碑“诅楚文”中,曾多次提到“楚王熋相”,不但从考古学的角度印证了史书所记载的楚国历代君王均为熊姓的说法,并且也告诉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熊字的篆体写法是上“能”下“火”。而又是在何时,“熋”字变成“熊”字了呢?汉朝的许慎所编著的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其中的原因。
  许慎于公元100年左右著成《说文解字》,将如诗如画的篆体字用一些笔画规范和代替,大大减小了中国字的书写难度、使之更容易学习,同时也提高了书写速度,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许慎在将篆字向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偏旁两点为“冰”、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的规则,如“熊”、“熙”、“然”、“热”等字在篆体中均是“火”字底。而“灾”、“灵”等汉字和“熊”、“熙”、“然”、“热”等汉字因不在同一个“六书”规则范围内,因此保留了火字底,也因改成四点火字底的话反而不利于汉字的对称与美观。然而有意思的是,“杰”字并不是火字底,它的繁体字是“傑”,是在近代繁体改简体的时候被“莫名的”改成了“杰”。    
也正是这样的更新,让我们现在就连大多数的教师都真的认为“灬”是四点水,而不是火字底,并在某一论坛上抬杠,至死都不相信“灬”是火字底,并搬出了现代的字典来说明“灬”是四点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种现象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原来,我们的文化也是可以这样丢失的!
《熊氏籍谱》作者熊金伟先生则为了保证熊字演变的这段文化不再丢失,便在河南省最大的古旧书交易市场(古玩城内)蹲点守候达半个多月,终于淘得1936年出版的《辞海》、1985年出版的《中华小字典》以及在同一时期出版的《辞海》,并高价购得,将这一时期相关熊字的演变利用图文的方式非常清晰地为我们展现在《熊氏籍谱》中。可以断言,随着我国汉字的不断演变,随着这些文化的不断丢失,《熊氏籍谱》必将成为我国的“熊”字发展与演变的最具权威的史书性书籍!
  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中“能”即字被写成一只“熊”的形状,让我们了解到,在周朝时期,“能”即为“熊”,“熊”字最古老的形态是“能”。但古人为什么要在表示“熊”字的“能”下面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火”字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国和楚国国君的姓氏便可揭开这个谜底。
  我们知道,秦国国君姓“嬴”,但“嬴”字在“金文”中并非现在这个样子,而是一个“能”字加上一个表示“女”的偏旁,或者说是“能”字与“女”字的组合变体。在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的“秦之先,帝颛顼(其先祖为黄帝“有熊氏”,同属“熊图腾”的国度)之苗裔孙曰女脩...... ”的记载,为我们清晰地再现了秦王为何在“能”字下面加“女”的缘故。而楚王先祖为鬻熊,鬻熊先祖为“火神”祝融(在楚墓发掘出的楚简上,楚人所祭祀的先祖即有鬻熊与“火神”祝融),祝融的先祖也一样是帝颛顼。那么,熊姓楚王为何在“能”字下面加“火”,便也不言而喻了。
   《史记·楚世家》云:“季连姓芈,是楚国王族的祖先……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居丹阳。”依据古时对姓氏的规定,我们可知,当时季连的芈姓为大宗,百世不改,由嫡长子继承。而其它的庶子都要另立新氏,为这一小宗的始祖。而鬻熊之子则是以其父的字为氏,成熊氏。因此,依据《史记》记载,至少从熊丽到熊绎均为芈姓熊氏无疑。
  但是,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又出现了许多“楚王酓某某”的字样,如在公元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楚王酓胐鼎,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岁祭之用,置于集厨……”,  在公元1978年发掘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编钟架上,挂有一件镈钟,铭文为:“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因此,在网络上就有人推论,楚王姓酓,“熊”读入喻纽,“酓”读入影纽,古清浊不分,于声至近,“酓”、“熊”在古时通假。
    然而此说只是一种推论,并未有任何的论据作为支持,另外也忽略了古代的姓与氏是分开的这样一个事实。因此,在考证楚王姓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而不应该看到出土的文物有“楚王酓章”字样,就武断地说楚王姓酓。就像我们在随国国君墓里发现有曾侯乙字样,就把随国国君说成姓曾一样,是不合适的。众所周知,随国国君姓姬名乙。
那么,这个神秘的“酓”字又是代表怎样的含义呢?让我们从字面意义以及当时楚国的文化背景来分析一下,去一步步地接近历史的真相吧。
  “酓”的原形即“莤”字。“莤”,上为茅草之草的原形,下为“酉”字。在金文中“酉”字象征酒罈,加三点偏旁为“酒”。所以,“莤”字,实为在酒具上用成束的灵茅来过滤酒中的糟粕,滴入下面的酒罈里,使之成为飨神的清酒,很好地为我们重现了古人的缩酒方法。而“酓”像人饮酒,是“莤”的人格化,因此,“酓”字在古代的含义恰似古人缩酒祭祀天神仪式的真实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巫术祭祀之风。《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当时的国家将祭祀与战争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汉书》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而楚国又盛产祭祀缩酒所用的苞茅,因此,楚王在没有自立为王时为周王室进贡苞茅、主管缩酒祭祀,掌管天人相通之职,这在当时‘信巫鬼、重淫祀’的社会环境中,是何等的尊贵与荣耀。自然,楚国无论是重要的祭器、兵器等铸造时都会由楚王亲自以酒祭祀天神(),以使所铸造的祭器、兵器等富有灵气。如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楚王酓璋剑”,上面的铭文即记述:“楚王酓璋为从征将士铸剑,作为征伐之用”。因此,如果说“酓”字在当时代表了一种祭祀仪式的话,也是说得过去的――酓,代表祭祀仪式,酓字后面是楚王的名或号(毕竟,古人与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是不太一样的)。
    但如果说楚王改熊氏为熊姓,以酒祭天()为氏,称酓氏,以此来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氛围,或许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相。虽然当时“大宗之姓,百世不改”,但这个规定在当时也是相对而言的,如:芈姓季连是陆终的第六个儿子,连祖上大宗的姓都无权继承,但他却可以称为芈姓,应是因为其建立芈熊王朝的缘故。这就说明,无论是大宗与小宗,只要他的功绩足够大,那么氏是可以转变为姓的。历史果真如此的话,楚王又是何时以“熊”为姓,以“酓”为氏的呢?让我们通过楚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考古发现来探讨一下。
  依据周制,天子分封诸侯时,爵位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成王时,周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由于熊绎的先祖鬻熊曾为周文王的老师,并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因此,鬻熊的曾孙熊绎也在此次的分封之列。因齐国国君是周天子的舅父,晋、鲁、卫的国君是周天子的同母兄弟,因此,被分封的同时也都分到了珍宝器物的赏赐。而熊绎虽和周王室同为皇帝后裔,但因不是周王室的直系亲属,所以只被封为第四等爵号,而且没有任何的赏赐。如论功绩,熊绎的先祖鬻熊毫不逊色于齐、晋、鲁、卫国君的先祖,但却只被封以子男之田(五十平方里)于偏僻荒凉的“楚蛮”之地,以至于熊绎筚路蓝缕开辟荒野,跋涉山林前去侍奉周天子时,也只能向周王室进贡一些桃弓、棘箭。而且,由于楚国的贫穷、地位的低下,还经常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与轻慢。因此,从楚国立国之日起,就埋下了“不服周”的“种子”。
  经过熊绎至熊渠几代国君的不断努力,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昌益增多,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竟然成了江汉一带的霸主,便开始不向周王室进贡。熊渠的一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更是响彻荆楚大地。此后,从武王自立为王;到庄王 “问鼎周室”;再到宣王、威王的“宣威盛世”,楚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土面积最大,经济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此时,一个从头到尾都“不服周”的楚王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秧秧大国的国君,将“熊氏”改为“熊姓”,然后再立一个新的氏,为“酓氏”,是极有可能的。最近在熊家冢出土的楚王墓中发现的六马驾一车(依据周制,只能“天子驾六”),也为这个推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在楚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的“酓”字是出现在随国国君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楚王酓章镈”上面,可知最晚楚王便在此时以“酓”为氏。而如果根据楚国的发展历程来判断,在武王讨伐周王室的姬姓随国,迫其承认王号之时,就可能以“熊”为姓,以“酓”为氏了。
    如果历史真的如此,相信当时周王室以及各中原诸侯国都不会愿意去承认。但面对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又能如何呢?就像中国刚建国之时,也有很多的国家不承认,但最终还是阻挡不了历史的进程。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也由不得他们不承认!
    那么,不管这个神秘的“酓”字在当时代表何种意义,不管楚王是芈姓熊氏还是熊姓酓氏,总之,楚王均与“熊”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出土的秦国石碑“诅楚文”中,曾多次提到的“楚王熊相……”、以及在出土的汉代石碑“景云碑”中,有一段介绍景氏来源的碑文:“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楚王与“熊”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真相。同时,“景云碑”还告诉了我们,在当时,楚王室被尊称为“楚熊”(而当时秦国被称之为“秦嬴”)!
    我们通过历史的典籍及考古发现,深刻地了解了“熊”字的含义及其变迁过程,那么,是不是只要姓熊的就都是楚王后裔呢?其实并非如此,如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满,蒙,苗,傣,水,壮,藏,土家,布依,傈僳,阿昌等多个民族中皆有熊姓,以傈僳族中的熊姓为例,其实是出自“欧扒”之首音谐以欧字为单姓,或取欧扒之汉意――“熊”而为姓。另据《明史》载,明代有一个名叫熊三拔的意大利天主传教士。他于1606年来华,随传教士利玛窦学习汉语。很显然,熊三拔是以汉字为姓名的外国人。而另外一个外国人熊德龙先生,是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兼有荷兰、印尼血统,出生后被遗弃于孤儿院,后被一对旅居印尼的梅县籍侨胞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而姓熊。还有的就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有一支也姓熊,但据考证,在楚熊王朝以前的“熊”是“能”字,因此,黄帝后裔的这一支“熊姓”准确地说应该是“能姓”,是在楚熊王朝以后被通假为“熊姓”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正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丢失掉。就拿我们熊姓族人来说,本来熊姓的起源与发展,应该是我们最清楚才对。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就连我们很多的熊姓族人,居然已不知道了自己姓氏的来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各种的历史书籍,通过现代的考古发现以及资料汇总手段。我研究出了熊字最原始的形态、以及发展与变迁,这是绝大多数的家族所无法做到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家族文化,使之不再丢失,使我们的后世子孙不再为此而感到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4-25 23:19 , Processed in 0.0516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