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援的出生地与魂归处

[复制链接]

51

主题

95

帖子

244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5:54: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援的出生地与魂归处

                                                             中华马氏研究院院长马典瑞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陕西关中地区设“三辅”,即京兆尹(长安)、左冯翊(长安以东到潼关)、右扶风(长安以西到宝鸡),乃汉时精华之地,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特别是“扶风”更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这是扶风最早的得名与意义。右扶风治所于长安,相继称“右内史府”、“扶风都尉大夫府”,所辖21县。西汉时的槐里县(今兴平县)、美阳县(今扶风县)均属右扶风辖。在右扶风辖域有两个“茂陵”,一是兴平的“茂陵”,因汉武帝的陵墓在此而得名。二是在美阳县(今扶风县)辖域有个茂陵村,村西有个茂陵山,亦称“马超岭”,北与扶风县杏林镇隔湋水相望。据《扶风县志》、《扶风地名志》载:茂陵山从古已有,为马援、马超故居,历代曾在此设过“成欢里”、“茂陵里”、“茂陵乡”。 据《后汉书》、《扶风县志》和《马氏家谱》记载:马援(十一世祖,封新息侯)的曾祖父马通(七世祖,封重合侯)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始,带领全家从河北邯郸(原赵国地)迁居于扶风茂陵山之古成欢里。其迁徙的原因:一是汉武帝延袭高祖采纳关内侯刘敬关于“迁徙六国贵族后裔及豪强大族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便于控制。”的建议。二是马通兄何罗谋反,被诛,赵奢后裔马通才被列为迁徙对象。从迁居的时间(公元前128—123年)来看,比汉武帝去世的时间(公元前86年)早40多年,比始设茂陵县(公元前73年)早55年。可见,马援曾祖迁居扶风茂陵山时,还没有兴平的茂陵(汉武帝陵)和茂陵县置,怎么有可能迁入兴平的茂陵呢? 至于《辞海》和有关史志上记载:“马援,扶风茂陵(今兴平东北)人。”其实并没有错,只是括号内注解错了。因为括号外是根据古人的《后汉书》来的,那时,只有右扶风,就没有兴平县,注解中的“兴平县”,是后人加的。古人没有错,后人注解错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各地行政区划至今也还不断变化。按实情,现在要在括号内注解,就应当写“马援,右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东南)人”才准确。兴平人说马援是兴平人,除了今人所编《辞海》和史志上对马援祖籍茂陵所在县区的误注以外,再无其他遗迹、证物可寻。而在扶风境内却有许多地名、历史遗址、遗迹,足以证明马援祖籍就在扶风县,而不在兴平县。

证据一,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在今扶风县城外西塬伏波村,并有墓碑。据《后汉书》载:马援南征五溪蛮,战死疆场,却遭奸臣、帝婿梁松诬陷,被汉光武帝降诏追收一切印绶、爵位。灵柩运到洛阳家中,马夫人不敢报丧,宾朋不敢吊孝,不敢入祖茔安葬,买了块地,草草埋在洛阳城外。但洛阳并没有任何关于马援墓的信息史料和遗存,这一说法至今没有史证可寻。根据安徽淮北现存马援墓遗址推测,也许马援灵柩未能运抵洛阳家中,而是临时葬于淮北。后经马夫人六次上书给光武帝,替马援申辩冤屈,辞甚哀切,帝才答应从宽处理。接着,云阳令朱勃据理书奏,帝才允许马家把马援的灵柩运回故里安葬。马援卒于公元49年,按照封建宗法,成年男子卒亡入归祖茔的习俗,次年,马家将马援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如果说马援故里在兴平茂陵,那时,兴平的茂陵县已建置多年,又在归扶途中,为什么马援灵柩不入兴平茂陵安葬,而要安葬于扶风呢?

相传伏波村的名字,也是因伏波将军马援墓在此而留下来的,这里居住的人,大多是守墓人(兵、仆)的后代。清时,扶风县曾在此设伏波镇。

证据二,汉伏波将军马援路碑:在扶风县城西七里伏波村北西宝公路旁。为清·乾隆中知县熊家振立,陕西巡抚毕沅亲书。兴平茂陵却没有这碑。

证据三,三马祠遗址:在县城南飞凤山。据旧志载:为宋元祐六(1091)年建汉伏波将军祠,专祀马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知县丁腹松重修马援祠时,增马融、马超,改为“三马祠”。另有通志载:三马祠:一在绛帐镇祀融,称马季长祠;一在伏波村祀援,称伏波祠;一在茂陵山祀超,称马孟起祠。与飞凤山的“三马祠”不一样。今皆废,遗址和祠碑尚存。

证据四,马融讲经台遗址:在绛帐镇街中偏南处,台高尺许,今台已废,遗址尚存。马融系马援之侄孙,为东汉大经学家,世称“通儒”。曾辞官归里,设帐讲经授徒,因喜用绛红色的帐子搭讲蓬,便留下了绛帐这个地名。

证据五,汉伏波将军庙遗址,位于现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庙建于明代,占地十亩,庙内供奉先祖马援公、援女马皇后等多位列祖列宗。原庙已毁坏,有清嘉庆五年(1800)立的“开宗始祖汉伏波将军庙碑”尚存。现庙已经重建,更名马援祠,村居马氏后裔成立有马氏宗亲会。

证据六,马援后裔马超在扶风的遗址:一有茂陵山(马氏故居)亦称“马超岭”。在此山南有五泉毕公马家,东有杏林镇的马家堡、马家沟、马家台村。村民都姓马,为马氏后裔。且村村都筑有军事城堡,颇有将军遗风。二有马超坡(位于县城南坡上),俗名“马超胡同”。相传马超作战退兵在此受阻,遂怒而运用神力挥剑劈出一条生路,大军得以脱险,后人称此路为马超胡同。三有射弓寺(位于杏林镇南湋水北岸一片开阔地)今叫社公寺村(按谐音),相传是马超军队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古代曾在此建寺纪念,今已毁。

证据七,据《西秦马氏家谱》序:“始祖讳援,字文渊,东汉光武时伏波大将军,新息侯,谥曰忠成,勒封忠显王,家世西秦。其府凤翔,其县扶风,其里成欢,即今定安,系六甲人氏,县东三十里茂陵居住。其墓在县西十里路南伏波村,九月十四日其生日也,三月初十其卒日也。路有古牌坊一座,石碑一甬,东门外东坡有始祖庙一座,南门外飞凤山有古班马祠一座,西门外有古牌坊一座,上书“班马名区”四字,由茂陵移县东南二十里伏波古庄,又名马家堀坨,有家祠祖庙一所,每逢三九月,合族献戏数日。前有潦水一池,具载志书”。从这段序文可以推断,现在由扶风划归杨凌区五泉镇的毕公村,是由茂陵移出石碑的“县东南二十里伏波古庄,又名马家堀坨,亦即现在的“马援祠”所在地。这里的马氏族人皆因家祠祖庙后迁而来,并不是马援的真正出生地。

古人的遗迹,就是古人的档案。从以上这些历史遗址、遗迹考证分析,扶风为马援的祖籍及其家族后裔的居住地,是无可争辩的史实。综上所述,现杨凌毕公村并非马援出生之地,马援的出生地在“县东三十里茂陵”成欢里,墓葬最后迁至故里扶风“县西十里路南伏波村”,毕公村只是马援后人的家祠祖庙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4-20 13:26 , Processed in 0.0692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