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标题:
郡望堂号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玉彪
时间:
2015-5-14 13:14
标题:
郡望堂号转载
郡望堂号
[url=]编辑[/url]
本词条缺少
名片图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url=]编辑[/url]
吧!
(1). 清 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吴玉章
《
辛亥革命
·浮槎东渡》:“过院考的时候……我是府考最后一场的第二名,被列为‘堂号’(前十名称‘堂号’,是学政必看的卷子)。” (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峻青
《
水落石出
》
中文名
郡望堂号
类 型
堂号
读 音
táng hào
注 音
ㄊㄤˊ ㄏㄠˋ
目录
1
词语解释
▪
详细解释
▪
词语
▪
拼音
▪
详细释义
2
概述
3
来历
4
堂号意义
5
类别特色
6
代表姓氏
7
由来演变
▪
由来
▪
秦汉
▪
西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宋代
▪
明清
▪
近现代
▪
小结
1
词语解释
编辑
【名称】:堂号 【拼音】:táng hào 【注音】:ㄊㄤˊ ㄏㄠˋ
详细解释
(1). 清 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吴玉章
《
辛亥革命
·浮槎东渡》:“过院考的时候……我是府考最后一场的第二名,被列为‘堂号’(前十名称‘堂号’,是学政必看的卷子)。” (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峻青
《
水落石出
》:“庄里有一家地主,堂号 积善堂 。”
简介
词语
郡望
拼音
jùn wàng
详细释义
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如
清河张氏
,
陇西李氏
,
太原王氏
,
吴兴姚氏
等。 明姚琛《丹铅总录·郡姓》:“虚高族望,起於 江 南。言今之百氏郡望,起於 元魏 胡 虏之事,何足为据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群望》:“自 魏 晋 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鲁迅 《呐喊·阿Q正传》:“第四,是 阿Q 的籍贯了。倘他姓 赵 ,则据现在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 陇西 天水 人也’。”
2
概述
编辑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
匾额
,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
瞿秋白
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
恽代英
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
李四光
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著名家族堂号,如:
赵姓
——
半部堂
、
周姓
——
爱莲堂
、
杨姓
——
四知堂
、
王姓
——
三槐堂
、
姚姓
---仁圣堂、
张姓
——
百忍堂
、
鲁姓
——三异堂、
丁姓
——御书堂、
郑姓
——玉麟堂、陈姓——三益堂、
黄姓
——
江夏堂
、
谢姓
——
宝树堂
、冯姓——善德堂、
高姓
——
聚庆堂
、
彭姓
——
述古堂
、
景姓
——念祖堂、
寸姓
——紫照堂、
贾姓
——积善堂等等。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3
来历
编辑
“堂号”多源自
本姓
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
孟姓
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赵姓
的“
半部堂
”,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
赵普
“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
周姓
的“
爱莲堂
”,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
。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
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谢姓
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
谢安
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
淝水之战
大获全胜,继又
北伐
,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
东山再起
”说的就是谢安。
刘姓的堂号“
蒲编堂
”,典出三国蜀汉皇帝
刘备
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家居
涿县
,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
草鞋
为生。起事后,常被政敌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茶饭无味。刘姓后人遂以“蒲编”为堂名,以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以简朴勤奋为本。
杨姓
的“
四知堂
”,出自东汉
杨震
拒收贿赂的故事。东莱太守杨震路经
昌邑
,当晚昌邑县令王密求见。王密为讨好上司送来“十金”,并对杨震说:“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惭而退。杨震后来担任
司徒
、
太尉
等重要的职务。为了纪念杨震的一身正气、廉明清正,杨姓后人将“
四知
”作为家族的堂号,鞭策子孙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王姓的“三槐堂”,出自北宋
王祜
“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王祜是开国名臣,曾任尚书、
兵部
侍郎
等要职。他曾亲手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说:“我的后代一定有担任‘
三公
’一类高官的。先用这三棵槐树当标志吧。”后来他的儿子
王旦
果然当上了宰相,天下人都称之为“
三槐王氏
”。“三槐堂”由此得名。
韩姓
的“
昼锦堂
”,是北宋社稷重臣
韩琦
致仕
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
项羽
统兵破
咸阳
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韩琦以“昼锦”为堂号,绝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昼锦堂”诗刻于石上,以告戒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北宋文坛巨擘
欧阳
修在《
相州昼锦堂记
》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
孙姓
的“映雪堂”,出自西晋
孙康
映雪夜读的典故。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
郑姓
的“著经堂”,是赞颂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
郑玄
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郑玄潜心著述,聚徒讲学,融会贯通,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
集大成者
。
博陵
(河北
安平
)
崔姓
的堂号为“
噤李堂
”,“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
黄鹤楼
》,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看到黄鹤楼的美景,提笔也要题诗,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从宋代开始,一些
文人雅士
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一个“堂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实际上,这些文艺家已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斋名”。文人为书斋所取之名,又称为“室名”,例如:宋代文人
蔡京
的“六鹤堂”、
陆游
的“双清堂”,元代文人
黄公望
的“
三教堂
”,明代文人
汤显祖
的“
玉茗堂
”、
吴文华
的“
济美堂
”、
谭元春
的“岳归堂”,清代文人
秦荣光
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
现代文学艺术家
刘半农
的“含晖堂”、
丰子恺
的“
缘缘堂
”、
陈寅恪
的“寒柳堂”、
冯友兰
的“三松堂”、
张大千
的“
大风堂
”、
刘海粟
的“
艺海
堂”、
李可染
的“耕牛堂”等都是著名的斋名。单字的斋名,在20世纪前期较为盛行,如
王国维
的“观堂”、
鲁迅
的“俟堂”、
郭沫若
的“鼎堂”、
周作人
的“知堂”、
孙犁
的“耕堂”、
冯其庸
的“宽堂”等,已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
近代许多政客、名人迁居天津,他们在天津购买私人住房时往往用“堂号”,却不用本人姓名。例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袁世凯
任直隶总督时,以“树德堂袁”的名义买下河北区元纬路和地纬路之间20多亩土地,建起规模宏大的袁氏花园公馆。
1912年,曾任
北洋政府
大总统的
黎元洪
在旧英租界盛茂路(今河北路),以“大德堂黎”的名义,购买土地,建造高级住宅。
1927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
徐世昌
以“宝墨堂徐”的名义,购地15亩,建起8所住宅。
吉鸿昌
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0年以“有余堂”的名义购置的。
宋哲元
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2年以“明德堂”的名义购置的。
张自忠
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6年以“
安庆
堂”的名义购置的。张学良将军的胞弟
张学铭
在天津的住所,是1931年以“大福堂”的名义购置的。爱国
工商业者
周叔弢
先生的寓所,是1935年以“诗礼堂”的名义购27亩地建造的;爱国实业家
毕鸣岐
先生的寓所,是1944年以“永顺堂毕”的名义购买的。
政要名流购买私人住宅乐于用“堂号”之名签署登记,究其原因,一是为了显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二是不必显示张扬自己的姓名。这种作法也体现出天津近代民俗的一种习尚。
4
堂号意义
编辑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
聚族而居
,往往数世同堂,或同
一姓
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
徽号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
宗祠
、
家庙
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
祠堂
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
祖先崇拜
的体现。所以,堂号和
郡望
一样,都是
中国姓氏文化
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
和族
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
呼延
氏“
太原堂
”、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
京兆
、元城、
汲郡
等地38个;张姓有
清河
、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
河内
等40余个。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
祖先崇拜
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
牌位
,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
宗族
。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
中国宗法
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
宗族
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
一姓
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
宗法
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5
类别特色
编辑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以
血缘关系
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
翁姓
的后裔。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
赵郡
李、中山李,
太原王
、
琅琊王
、
京兆
王、
清河
张、安定张、
河内
张等皆是其例。再如
诸葛
氏,系出
葛伯
,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
颍川
堂”、古氏的“新安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
渤海堂
”,以及呼延氏的“
太原堂
”、
林氏
的“西河堂”等,都是以
地望
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
弘农杨氏
“
四知堂
”、“
清白堂
”即是以东汉
太尉杨震
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
杨震
为东莱太守时,道经
昌邑
,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
四知堂
”,“
清白堂
”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
石曼卿
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
纯仁
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
马援
,战功卓著,名闻遐迩,“
马革裹尸
”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
伏波将军
”,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
伏波
堂”为堂号。
楚大夫
屈原曾任
三闾大夫
,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
唐代宗
时
郭子仪
,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
李唐王朝
的功勋大臣,被封为“
汾阳王
”。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
汾阳堂
”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
宗法
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
敦伦
堂”、张氏“
百忍堂
”、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古氏“敦睦堂”和“官箴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
郓州
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
麟德
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
周敦颐
,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
爱莲堂
”。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
陶渊明
因不肯为
五斗米
折腰,遂辞官归里,赋“
归去来辞
”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
五柳先生
,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
青莲居士
”,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
王祐
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
三公
),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
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明代
腾冲
卫寸庆梦见紫光照地言其子孙必人丁兴旺,发达。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寸姓
成为腾冲地区望族大姓。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
香山居士
,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
裴度
,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
罢相
,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
徐伟
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
承志堂
”、“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
徽号
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
宗法
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6
代表姓氏
编辑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
济阳
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
济阴国
,晋改
济阳郡
,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
绥远
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
南阳县
。
04、东
鲁堂
: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
代州
,
宁武
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
陇西堂
: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
天水堂
: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
上官
。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
魏郡
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
吴郡
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10、
太原堂
: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
尉迟
。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
忻州
各地。
11、
高平
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
京兆
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
渤海堂
: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
沧县
、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
汝南
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
陈州
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
上党
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
陈留县
,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
易州
、
宣化
、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
沛国堂
: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
宿县
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
吴郡
名,在浙江省
淳安县
。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
乐安堂
: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
广饶县
。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
左冯翊
辖地,即
陜西
大荔县
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
北狄
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
西宁县
。
28、
安定堂
: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
平凉
、
固原
、
泾州
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
邳县
以东。
30、
河东堂
: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
延陵
堂:吴。春秋时吴邑,
季札
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
庐江堂
: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
掖县
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
彭城堂
: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
枣强
、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
冠县
、
高唐
、临清、武城一带。
38、
东平
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
博陵
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
修武县
,
曹丕篡汉
,废献帝为
山阳公
。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
成皋
一带。
42、
临海
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
涿县
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
高阳县
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
扶风堂
: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
陜西
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
河内
堂:荀、
司马
。汉郡名,地当河南省
黄河
与
太行山
之间,今武陵、
沁阳
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
河间堂
: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
献县
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
洪州
涂氏为
豫章
望族。
56、
豫章堂
:罗。汉郡名,在江西
南昌县
地。
57、
颍川堂
: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
许州
、
陈州
、汝宝、
汝州
诸府,盖指
颍水
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
亳县
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
杭县
。
60、
汾阳堂
:郭。汉地名,唐并入
阳曲
,在山西省,唐将
郭子仪
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琊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
平原县
地。
66、顿邱堂:葛、
司空
。春秋卫邑,在
河南省浚县
。
67、
弘农
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
百济
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
内黄
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
内黄县
地。
70、
江陵
堂:熊。春秋时楚
郢都
,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
宁晋
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
峄县
,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
解县
、临晋、
虞乡
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
燕山
堂:窦。辽时
燕京
,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
武功县
。
76、
始平
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
咸阳
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
梁国
,后魏改郡,唐改
宋州
,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
安丘县
地。
80、
濮阳
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
濮阳县
及山东濮县一带。
81、噤李堂:
崔姓
。郡望
清河崔氏
,今河北省清河一带。
82、俊逸堂;
鲍姓
。
7
由来演变
编辑
由来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
名门大族
。
秦汉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
地望
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
柳芳
的《氏族论》和南朝
刘孝标
的《
世说新语
》)。《
百家姓
》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
范阳
(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
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
郡县制
,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西汉
所谓
门阀
,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
大姓
”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
门阀制度
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
宗族
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
弘农
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
汝南
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
三公
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由于某
一姓
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魏晋南北朝
在
门阀制度
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
庶族
”。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
门阀
士族
相比。当时用以
铨选
官吏的“
九品中正制
”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
庶族
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
士族
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
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
门阀制度
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
堂号
的
宗族
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
柳芳
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
侨姓
”,王、谢、袁、
萧为
大;东南则为“
吴姓
”,姚、王为大;山东则为“
郡姓
”,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代北
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
四姓
”,“举秀才,州
主簿
,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
三公
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
甲姓
”,有
九卿
若
方伯
者为“
乙姓
”,有
散骑常侍
,
太中大夫
者为“
丙姓
”,有
吏部
正副郎者为“
丁姓
”。
为维护、推行
门阀制度
,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
谱牒
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
刘孝标
所注的《
世说新语
》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
郑樵
在《
通志·氏族略
》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
等威
”。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隋朝
隋朝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
王士祯
《
池北偶谈
》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
刘知几
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
李义琰
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
魏州
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
昌乐
人也。”结果监
修官
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
陇西成纪
人”(事见《史通·邑里》)。
唐朝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
徭役
,享受“
六百石
”的中级官吏的待遇。
李唐王朝
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
吏部尚书
高士廉
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
崔姓
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
之姓
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
修纂
《
姓氏录
》,改
武姓
为第一。
唐时,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
清河崔氏
、
博陵崔氏
、
范阳卢氏
、
荥阳郑氏
和
太原王氏
,并称“
五姓七族
”,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
李义府
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
八姓
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赵姓
是
国姓
,当然位居傍首,钱为
吴越
王之姓,其余
六姓
为皇后外戚之姓。
门阀制度
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
左思
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
涧底松
,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
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
汉宣帝
时的权贵金日石单和
张安世
,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
冯唐
(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
自标
,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
彭城集
》和《
中山诗话
》,这里,
彭城
和中山均为
刘氏郡望
,并非其人籍贯,刘分攵之籍贯在
临川
新喻(今江西新余)。
姚铉
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
郑真
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 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近现代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
联宗
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
台湾同胞
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
寻根问祖
。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向心力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小结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
清河
、南阳、
吴郡
、安定、敦煌、武威、范阳、
犍为
、沛国、
梁国
、中山、
汲郡
、
河内
、
高平
、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
东平
、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
章武
、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我国的不少姓氏只有一个郡望堂号,如丁氏只称济阳堂、于氏只称河南堂、并氏只称南阳堂、郑氏只称荥阳堂等等。至于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把二者同样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词条标签:
词语 , 古诗
欢迎光临 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https://www.zhmsy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